金融保險業從業三年分享/ 陌生開發起家

 


❤️個人背景:

高雄人/國立臺北大學 應用外文系應屆畢業

❤️工作年資:

公關企劃做滿兩年整,後轉入金融保險業滿三年半

❤️保險公司地點:三峽

❤️主攻/專長:陌生開發/企業體保險

❤️心得分享:


[序]


25歲時我離職企劃公關,

因為實在太累了,

我打算給自己休息時間充電、跳槽,

也給身體快搞壞的自己規劃了一份醫療保險。


離職前的因緣際會下,

我問起大學做保險的學長「業務在做甚麼」,

從而陰錯陽差開啟了一段「為體驗而入行」的跌撞保險生涯。


-

[入行後的心理建設]


因為本身不大愛社交,

所以我大學朋友們幾乎在我畢業後就失聯了。

當我回頭去找大學同學、學長姐、學弟妹,

不意外地,都是熱臉貼冷屁股,

更不用說高中以前的高雄同學,早已各奔西東。

實質的緣故僅存寥寥的家鄉親戚、家人,

所以入行時,我的人脈可以說是慘不忍睹。


又因為剛入行的初衷不明,

有段時間我其實很後悔進入保險業,

想到萬一離開了,我會對不起我的客戶。


但轉頭一想,頭都洗下去了、無法回頭,

我只能奮力一搏,以證明自己已經用盡全力。


109年底,恰逢失能險停賣潮,

締造我初入保險業後的小巔峰。


但我明白不可能用停賣議題走一輩子的路,

於是在緣故小心翼翼用完後的半年,

我正式開啟了陌生開發之路。


-

[前半年的陌生開發]


平常如果約不到人,

我不敢回公司,又不能回家。

所以曾有半年時間,

我天天備好一疊傳單、釘上名片,

踩著高跟鞋在大街小巷、白天夜裡四處徘徊,

為的是發一張DM、爭取一個機會。


但陌生客素質參差,

多的是放鳥、給假業績、體況差的客人。

這樣的模式整整維持了半年,成績不溫不火。


-

[一年半的緣故、轉介紹與既有陌生客經營]


大約又過半年,數度被客人放鳥,

終於有天我忍不住在公司門口啜泣。

一個資深前輩不忍看我這樣,

她決定拎著我,

手把手教我轉做緣故經營與轉介紹,

開啟一連串魔鬼訓練和跑訪。


前輩嚴格的教我事前準備,

包含逐字逐句演練,

演練幾乎不能有差錯或遺漏,

否則重來。

演練前還要錄音、打字、準備詳細的文書資料和條款。

每次與客戶碰面前,

至少需要三次練習、提前兩周準備,

一切都採最高標準。


通常在第二次演練時,

我會被指正最多次。

前輩嚴厲指正我的聲音三天兩頭就迴盪在辦公室,從老鳥到菜鳥都聽在耳裏,

常常讓我丟臉地頭不敢抬起來。


這樣的日常又整整維持半年多。

令人難過的是,

我的成績依然沒起色。


印象深刻某次,

我為了一個轉介紹客戶,

搭火車三訪桃園。

原本預計前後可以成交兩張保單,

我欣喜若狂。

沒想到第三次碰面時,

客戶不僅沒在第二份合約簽字,

還撤掉了原本已經成交的合約,

等於這三趟我所有努力、金錢、時間都白費了。


當天晚上十點,

我站在桃園火車月台的邊緣崩潰大哭,

丟臉地不知道回去面對公司。

這時兩名站務員急匆匆過來安撫我,

因為他們接獲民眾通報,

說我在月台邊大哭,擔心我跳軌輕生。


-

[危機]


時間來到兩年快結束,

我被第二次業品,

差點被撤銷證照、從此結束我的業務生涯。

同時間我還因為算錯等待期,

自掏腰包賠了錢給客戶。

當下我在公司門口,

失落感、壓力大到我忍不住打電話給家人,痛哭失聲。


高雄的電話那頭,

我媽說:

「就是老天趁這次機會,叫你不要做保險。」


電話轉給我爸,我爸說:

「別怕,家裡很溫暖,

回高雄找工作,爸可以養你一陣子。」


家裡一個黑臉,一個白臉,

就是怕女兒在外面太辛苦。


-

[轉折]


轉折點在第二年下半,

我莫名發現,已經連續半年的業績都很穩定,

另外我也發現企業體保險很少人在做、很少人懂,

因此我開始自立招牌--開發企業體保險,

從勞資議題、勞基法等專業做敲門,

延伸出了不少企業主、人資、會計等老闆或高階主管的稅務規劃與財富傳承保單,

而且越做越專精、業績越做越大,

逐漸打開了知名度。


-

我一度思考留在保險業的原因是什麼。

是因為不想丟下曾經信任我、跟我買單的客戶;

是因為專業成長是我入行前的憧憬,而業務這條路學不完,同時聽了前輩們的故事覺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;

是因為我打從心底認為,我的單位團隊、環境對我真好。


老闆、主管和前輩們沒有因為業績不好就怪我,

在我最低潮的時候沒有放生我,

還盡可能給我所有免費資源,包含伙食、衣裝、化妝品、包包、課程資源;

在疫情期間我的指導前輩甚至準備三餐給我。


後來的後來,

一切都驗證了前輩們的話,

我開始遵守規範不再懷疑,

結果就是一切越變越好。


如今,

不管是陌生客、企業主、轉介紹、緣故親戚朋友,

都在第三年逐一開花。

無數的案子是累積多少辛酸無奈、感恩和感動。

如果沒有進保險業,

我不會珍惜生活,

不會感受到這些陽光底下發著熠熠紅光的家人、貴人、客戶、朋友。


-

[結語]


陌生開發最好玩的地方在於,

你無法預測下一個陌生人是機會還是拒絕,

永遠是未知。

但心裡存在希望,光芒就會出現;

心裡相信黑暗,一路上就不會有燈火。


有人問我,

晚上會不會偷偷躲在被窩哭?

我說那太奢侈了,

晚上太累,倒頭就睡。

走在開發的路上,是我最常灑淚的地方,

擦擦眼淚,再找下一個客戶。

所以我們具備了隨時隨地把破掉的心快速缝補起來的能力,

在路上讓風把眼淚吹乾,

趕在見到下一組客戶之前端起燦爛的微笑、乾爽的臉龐。


-

現在,我感謝我的前輩。

「慈母必敗子」「嚴師出高徒」,

我的經歷完整印證這句話。


也慶幸當初進入保險業的選擇是對的。

因為錢沒了可以再掙,朋友沒了可以再交。

人生本來就一無所有,何懼從頭再來。


-

致:每一個偉大的保險從業人員,大家都很厲害。

也致:每個支持我們的客戶,

謝謝你們的實際力挺,讓我們繼續走下去。


-

[Q&A]

❤️沒有緣故,單純陌生開發可以嗎?

可以,但會很辛苦。

靠陌生開發做起來的大有人在,但絕對不是多數。


另外,保險是講白了就是家庭的保障網、保護傘,

如果能高度認同這份保險價值,我們不用怕去跟認識的人分享,

甚至保障網應該是從家人開始做起,

因為家人與自己的口袋互通,出事是互相扛。


所以如果連家人、親朋好友都不敢或不願開口,

等於在自己的工作認同度與理念上就有落差了,

以這樣的心態要把保險推廣給陌生人,

通常力道與自信會不夠,

自然也就可能不會做得太好,

或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發酵。


❤️保險業要一直拉人,才活的下去嗎?

不一定,單打獨鬥就過得很好了,

但只單純領自己的開發獎金,

如果有招募到好的夥伴,

會額外享有許多招募與培訓的獎金。


舉例我自己,

三年半以來一直在專員,但我早已年薪百萬,

此時如果有團隊的話,會有額外非常多主管津貼,

只要責任額做到,薪資絕對是專員的3倍起跳。

(我比較慢起步,目前才慢慢要轉型組織發展)


另外,「拉人」其實並不容易,

不是找個人頭就好,

而是要招募到合適的業務人才,

並培訓成為業務主管。


所以一個健全的團隊領袖,

不只要兼顧自己身為主管的責任額,

還要管理整個團隊的業績,

更要時時顧及到夥伴的心理問題,

以免夥伴低潮、人力流失,其實並不容易呢,

所以領這麼多薪水,算是實至名歸了。


❤️保險業像老鼠會?


還有這個觀念的人大概非常老派,

因為這幾乎是過時的說法了。


老鼠會定義是:

上層不斷吸收會員,

會員所繳的會費直接往上補,變成上層的「利息」,

過程沒有外資的引入(商品的外銷利潤),

最終上頭跑掉,下層崩塌,

這種制度是違法的。


保險業做風險轉嫁、金融商品規劃,

商品明確、有外部獲益,

所以不管是專員 或 業務主管或處經理,

抽的佣金率是一樣的,

不會因為底下的人賣了一件商品,就要往上提撥幾%、被剝削,

反而是上層會有額外配發的獎金,所以收入會較高。


另外,保險業由金管會背後監督,

業務入行前要考壽險公會證照。

這些說明了保險業是合法、正規經營。


同時商業保險具有安定社會的力量,

政府也跟許多保險公司合作。

(例:健保app多了商保的界面、公益性保單...等)

都是希望透過商業保險的力量,

解決政府與社會保險無法負荷的難題。


❤️為什麼保險從業人員要一直po出國照、得獎照?是不是都假裝出來的?


創業起初就是必須曝光,

就像開店也會找人試吃、打廣告、網路分享...

採用一些品牌行銷策略,嘗試提升業績量。


而保險業務就像創業,

所以打廣告是正常的,

畢竟如果你是客戶或股東,

應該不會想看到一家新上市的公司業績搖搖欲墜、老闆總是自怨自艾吧。


但如何做到「獨具一格、真實懇切、深得人心」,我想這是許多從業人員可以調整的方向,

避免落於俗套、變成單純的炫耀文。


另外針對真實性,

我想,能出國是真的厲害,

能帶家人出國,又更厲害;

能時時帶家人出國,超級厲害!


得獎也是一樣,

擁有MTRT、 IDA 、IFPA等獎項資格,

都是極具榮譽的代表,

這些沒有夠多的努力,

憑藉原本豐厚的人脈資源,也很難達成長存。


相信具有水準的保戶們,

也會為自己身邊朋友、或是賣力在金融保險圈奮鬥的從業人員,感到驕傲和榮幸吧😉



❤️保險業是不是一直給心靈雞湯、畫大餅?

金融保險業會經常性開會,

除了更新最新資訊,

也會有實戰演練,

還有經理的激勵、講師分享自己的銷售經驗與戰果。


我認為自己從中學到很多,

有時是幫助我喚回初衷,

有時是對我當頭棒喝,

甚至從每一次講師經歷分享,我會反思自己是不是需要調整、還不夠努力。


畫大餅是畫看不見的未來,

但事實證明,這些是有用的,才能造就現在的自己。


再來,

我認為每次的激勵和輔導都很困難,

換位思考,

你要怎麼激勵夥伴在低潮或迷惘時走出來,

這其實是很深的學問。

通常激勵的過程,

會有形象化、比喻、成功人士影片、名言佳句,

或是自身經驗案例、或數據客觀分析去佐證。


所以該珍惜這些想拉拔自己的人,

不是所有高層都願意撥時間做這些事,

只因為保險業的共好制度,

才讓體制下的業務團結起來、將業務經驗代代傳承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